西森分享:中國傳統制造業轉型 不能一觸而就
【文章導讀】 我國傳統制造業總體大而不強,整體發展很不均衡,絕大多數制造企業在核心技術,關鍵零部件領域還處在2.0向3.0過渡的階段.所以,每個企業都應尊重規律,不能一蹴而就.
制造業是我國經濟主體,在GDP中占了35%,在工業中占了85%。沒有制造業從大到強,我國經濟將很難進一步健康發展。中國制造基于制造實現超越制造,必須根據自身實際探索轉型路徑和發展模式。每個企業都應尊重規律,不能一蹴而就。
今年9月,國務院正式發布了《〈中國制造2025〉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(2015版)》,明確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10大領域以及23個重點發展方向。這是“中國制造2025”戰略公布以來的首個技術路線圖。在中央政策的積極引領下,各地區和企業都在努力探索互聯網+工業轉型,中國與世界先進國家同時站到了新的起跑線上。
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和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理解,都提出了相應的戰略。無論是美國工業互聯網、德國工業4.0,還是“中國制造2025”、“互聯網+”行動,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,加快布局以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,搶占國際產業競爭制高點,謀求未來發展的主動權。
各國制造業的基礎和互聯網生態的差異,是歷史形成的,實現互聯網+的發展路徑和模式也必然有所不同。美國制造業高度發達,是互聯網第一強國,其工業互聯網更側重網絡和信息服務,核心是構建工業信息高速公路,保持制造業的領先地位。德國是制造業強國,裝備制造技術領先世界,因此,德國工業4.0更關注裝備和技術升級,突出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這兩大主題。我國的綜合實力與先進國家相比,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。我國的互聯網比較發達,但制造業總體大而不強,整體發展很不均衡,絕大多數制造企業在核心技術、關鍵零部件領域還處在2.0向3.0過渡的階段。
這是我們的國情,也是我們互聯網+工業轉型的現實起點。所以,我們應當注意兩個方面的辯證統一,那就是基于制造又超越制造。這兩個方面在短期內似乎存在一定矛盾,但從中長期看,則是相輔相成的。
一是基于制造。制造業是我們的傳統優勢?;ヂ摼W+工業轉型實踐,要注重運用開放、共創、共享的互聯網思維,利用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核心技術,改造提升制造業的產品質量、技術水平和商業模式,而不是簡單地放棄制造業。
二是超越制造。如今,隨著眾多新技術涌現,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向我們走來。制造業已經和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,刻寫上了互聯網的印記?;ヂ摼W的普及,推動消費者自由組織,更容易與生產者連接。在規?;?、集中式生產方式不斷改進完善的同時,制造業從大規模標準化生產轉向多品種小批量生產,大眾消費者日益分化為個性化的小眾市場。這種新型制造來自全社會的協作,體現了互聯網+的精神。
中國制造要在基于制造之上,實現超越制造,就必須根據自身實際探索轉型路徑和發展模式。無論是美國倡導的工業互聯網,還是德國的工業4.0,都是依據本國的產業生產力及地域文化提出的。我們所能走的將是工業2.0補課、工業3.0普及、工業4.0示范的并聯式發展道路。每個企業都需要把好的理念、經驗和自身實際結合起來。轉型發展不可能齊步走,每個企業都應該合理定位,尊重規律,不能一蹴而就。